贵州省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会会长 安斯寿
一、什么是德育
1.什么是德育
老师们你们是怎么理解的,你理解的德育是什么?有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就是学生的管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科书上说: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就是德育。
我认为:德育是教学生做人。
学校德育有用吗?
有用—有限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对升学是有用的
无用—无限的学生的优良品德对升学是没用的
这句话回答了学校德育为什么软。
2.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就是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基本的,也是首要的观点,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3.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任务与智育的任务有不同,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德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4.德育目的
一个目的:“德育,说到底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这不但是我们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德育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最终目的。以往的德育往往只强调做什么的人这一重要前提,离开了怎样教学生做人这一前提条件,谈做什么人都只是一句空洞而又流于形式的口号。
5.德育的内容
(1)国家教育法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
6.德育途径
(1)课程育人
(2)活动育人
(3)文化育人
(4)实践育人
(5)管理育人
(6)协同育人
7.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建议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就体现出学校的德育水平。德育班会课、德育主题活动、社会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志愿者……
8.整体构建原则
(1)三教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整体构建。
(2)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
(3)学科渗透,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4)学段目标,学段年级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
二、什么是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本点,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三、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国家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到2022年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架构基本形成,体系基本完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按照要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任务为“五个一体化”,即课程理念一体化、目标内容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队伍保障一体化、课程评价一体化。
1.课程理念一体化
坚持“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育人功能和价值塑造,注重全方位育人。要以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在“五育并举”中突出德育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2.目标内容一体化
《意见》提出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
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培养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1—6年级每周3节课时。
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7年级每周3节课时、8—9年级每周2节课时。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时占九年总课时的6%—8%。
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重在提升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保证《思想政治》课时每周2节课时。
3.队伍保障一体化
要配齐建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小学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可以在培训合格后兼任思政课教师。
同时,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可实行单列评审,中、高级职称评审比例不低于教师平均水平,并向一线教师倾斜。在模范教师、教学名师、各级教学成果奖等评选推选活动中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倾斜。要将思政课教师在各级党报党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其他学科业绩纳入学术成果范畴。
4.教学教研一体化
强化中小学思政课教研一体化“五个一”要求,即健全一套一体化教研机制,培养一批一体化骨干教师,打造一批一体化精品课例,建设一批一体化试点学校,形成一批一体化教研成果。
5.课程评价一体化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要求。强化中考、高考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导向作用,将思政课纳入中小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市(州)中考改革试点时应将《道德与法治》纳入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计分科目。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路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观;
(2)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潜能得到挖掘,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
2.以学校特色文化为生长点
校本课程的建设充分汲取学校在办学中形成的宝贵经验,遵循尊重教育规律,打造教育品牌。
3.以校本课程资源整合为突破点
(1)立足于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2)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文化提炼等转化为课程资源;
(3)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
4.落实立德树人,德育课程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德育活动课程化,就是将德育主题活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生自主管理制。
(1)用好地方《德育》教材开展主题德育活动、班团队活动。
(2)学校开发《综合评价手册》,不断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3)学校开发《校本德育》教材,落实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5.依托学科教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
依托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编辑《XX与生活》《XX核心素养》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知识,实现课内到课外的有效迁移,让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呈现出于课堂教学不同的特性,从而使学校的课程文化真正丰富起来,从学科主干知识、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结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学科课程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建设。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爱国、爱乡、爱校教育课程成果化
编辑《XX自然与人文》,让学生享受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和教育资源,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情感,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学生的整体教育活动之中,丰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容。
7.综合素养评价手册开发
学校开发与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解决“综合素质评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校可以拓展研究视野,将核心素养评价引入学校学生评价体系,实现学业评价向核心素养评价的转型,成为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8.生涯规划与选科指导的研修
学校开发与使用的《学业规划与选科制度》,2020年基本实现新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对学生开展新高考选科、自主招生规划、高考志愿填报、港澳院校申请、学业效能提升等学生学业规划的相关技能的专业能力。
9.美文欣赏课程多彩化
学校结合语文教学特色,在课程改革上大胆实践,结合学校开发《美文欣赏》特色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等来开展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体验式、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情境,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
10.绘画艺术心理健康教育
本课程是活动课程,通过对色彩、线条和内容的绘画与运用,使学生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加深自我认识,收获个人成长。
开展相关主题心理探索活动,学生探索内在能量,达到自我认知,能够缓解焦虑、调控情绪,从而懂得搞好人际交往,更好的学习合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
11.艺体活动精彩纷呈
艺体教育可作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与地方资源结合,开发《校本音乐》《校本美术》《校本体育》《校本手工》等校本教材,实行模块教学。实现“人人会唱,人人会跳,人人会画,人人会做,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能制作出一件得意的艺术作品”等培养目标,实现创意表达。
电话:0851-84879679、0851-85828969
联系人:安老师
邮箱:635983225@qq.com
地址: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世纪金源财富中心D栋10楼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