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师德师风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追本溯源,只有从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目标、实践路径、保障机制等层面回归并坚守初心,实现以德育德,才能真正达成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回归师德的朴素内涵:区分教师“有德”与“无德”的标准
回归师德的朴素内涵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区分教师“有德”与“无德”的完整意义的标准。追本溯源,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蕴含着教师职业的“道”与“德”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道”即“应该做的事”;“德”即“做了该做的事”;“师德”即“做了教师应该做的事”。“良好的师德”一方面指一定不做不该做的事,守住师德红线,不逾矩;另一方面指坚持不懈地做该做的事。反之,“做了不该做的事”和“不做应该做的事”都属于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师“失德”,是“无德”的表现,前者是显性易被察觉的,属于少数现象,后者隐形容易被忽视,却普遍存在且有更深远的教育影响,
二、坚守师德师风建设初心:以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
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师德建设活动却常常悖离了最朴实的师德内涵要义,被贴上“假大空”“讲大道理”“形式主义”等具有符号意义的有色标签,致使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谈“师德”色变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背道而驰。《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摆脱“为建设而建设”困境,师德师风建设需坚守初心,重视师德师风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的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普通好老师,以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
1、师德师风建设的初心是紧紧围绕育人目标,以德育德。
2、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最有力的教育资源。
3、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更多的“普通好老师”。
三、改进师德师风建设路径:以专业之德,育教师之德
如何培养更多能够以德育德的“普通好老师”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那么改进实践路径和手段方法就成为建设实施的重中之重。《意见》中多处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改进路径和方法,结合多年“师德国培”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应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结合,二者融合发展,不可割裂,通过明师理、强师术、赋权责等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专业之德,育教师之德。
1、明理:树立教师育德的专业化坐标。
2、强术:增强教师育人的专业学术能力。
3、赋权责:坚持教师育人的专业地位。
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以管理之德,成教师专业之德
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能否长期发挥以德育德的育人功能是判断机制能否长效的首要标准。这就要求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兼顾所有老师,“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培养更多普通“好教师”。机制何以长效?需以管理之德,成教师专业之德,培养更多关怀型、专业型的普通好老师。
1、以师德建设的关怀型文化,育关怀型教师。
2、以师德建设之多元化,育专业型教师。
3、以师德建设之朴素性,实现师德建设之长效性。
4、以师德建设之规范性,促教师践行师德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