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辩证思维和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思政课涵盖学生“萌芽”“拔节”“孕穗”“灌浆”期,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给学生最长久的学业陪伴、最持久的启智润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螺旋上升地构建一体化建设的大师资、大教材、大课堂,各学段师资从人民的英雄扩大到英雄的人民,教材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课堂从三尺讲台延伸至万里江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辩证思维;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   丁帅,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2年8月10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这一工作方案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思政课是必修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横向覆盖大中小学生全成员,给学生最长久的学业陪伴、最持久的启智润心,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政课建设。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辩证思维,深刻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举,既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现横向贯通,又需要思政课教师纵向衔接。

(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思政课在育人上需结合时代,融入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递进,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思政课改革创新更需思政课教师在横向协同、纵向衔接上下功夫。

1.讲清楚中国大局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力

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4]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有世界视野,从中国大局出发,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给学生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核心是给学生讲清楚新时代的中国大局,讲清楚中国奇迹和中国道路背后的学理道理哲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

第一,给各学段学生讲清楚新时代十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讲清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给中小学生讲清楚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三重“密码”,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给大学生讲清楚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第二,给各学段学生讲清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启新文明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愿景。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加强学生的全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创新力。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给各学段学生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格局和治理格局。让学生明白,党的领导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让学生清楚,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保障;引导学生认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引导学生坚信,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新发展格局和治理格局的领导力量,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讲清楚中国的大历史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螺旋接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5]思政课教师要清楚中国的大历史,善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明白共产党执政规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螺旋接力,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给学生讲清楚中国的大历史,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更好地认识到“五史”教育的意义。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有大历史视野,要通过各学段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向学生讲清楚任何现实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讲清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6]的时代新人。

3.讲清楚中国大背景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接续用力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7]思政课各学段教师既立足本学段学生特点讲清楚中国大背景,也要立足本学段课程内容,与中国大背景相结合,接续用力,讲清楚中国面临的“两个大局”。

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接续用力,站在人类视野和全球视野的高度,小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向学生讲清楚自我与国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学通过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向学生讲清楚自我和时代、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关系,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大学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向学生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另一方面,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运用辩证思维向学生讲清楚世界变局与中国全局的关系,讲清楚国际和国内这“两个大局”的关系,讲清楚世界变局与战略全局的关系。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8],向学生讲清楚危与机、变局与新局的辩证关系。中学思政课教师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既要看到世界发展的大势,也要看到大变局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大学思政课教师结合我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事实,通过横向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在国际视野中看中国,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增强底气和信心。

(二)胸怀“国之大者”的生动体现

大中小学思政课肩负培育新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国之大者”具化的重要载体。理直气壮开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生动演绎“国之大者”的应然之举。

1.大中小学思政课肩负教育“国之大者”的特殊使命

思政课肩负教育“国之大者”的特殊使命。各学段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学生成长为“国之大者”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为思政课所肩负的教育“国之大者”的特殊使命给予高度肯定和重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敌对势力的腐蚀对象。大中小学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遇到许多思想困惑。因此,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要从青少年特点出发,教育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帮助青少年早立志、立大志,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课”

青少年是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用科学的理论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学段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使其成长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上好成长成才的“关键课”是青少年的“导航仪”,上好立德树人的“人生大课”是青少年的“指南针”,指引新时代青少年茁壮成长,认识事物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励青少年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立志奉献祖国、服务人民、造福人类。

3.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学问

思政课既回答人类“来自哪里”“生活在哪里”“去往哪里”的问题,也要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政课不是书本里的“小学问”,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学问”。思政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大学问。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五史”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发展、国际国内时事变化、国家新的方针政策,常备常新、常讲常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的理论传授。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创新方式方法,将学生关心的深层次问题、尖锐敏感问题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目的。小学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要发掘中国故事中的“大学问”,与各年级各章节相结合,选择恰当的故事,讲好故事所折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9]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运用感悟式和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领悟其中己的实际行动。[10]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以间标的转变,实值引领的转变;要引导学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教学都要在弄懂、弄通相邻学段教材的基础上,[11]通过教学理念的变革,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

(三)匡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错误认识的必然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宏观设计指导下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还存在些问题。科学廓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操阶段的现实境遇,是实现真正一体化建设的必然举措。

1.各学段根本任务和学段目标衔接不到位

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关于中小学教育,教育部出台政策文件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升学需求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把精力锁定在分数提升上,将升学率作为学段追求目标。就大学而言,尽管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就业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价值引领的方面则有所忽略。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脱节。

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育人目标上没有学段之分,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思政课一体化要求系统把握各学段课程目标,统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根本任务和学段目标的一体化。然而,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聚焦,课程内容有重复,出现偏离教学主旨的情况,根本任务和学段目标难以有效衔接。

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教学缺乏集体备课和交流研讨。由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集体教研机制,导致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各自为战,缺乏系统规划,也没有体现进阶性,学段目标碎片化,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12]

2.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性不精准

课程内容精准衔接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课程内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依据,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具。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各学段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十分突出,课程内容不能做到螺旋上升,各学段衔接不精准。这些问题既影响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教书育人的难度有所提高。

课程教材一体化是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现行教材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材内容重复,教材设计不合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熟悉相邻学段的教材,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成长规律整合教材,从备课角度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思政课内容都存在重复。一是初中与高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内容存在简单重复;高中与大学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重复内容较多。二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和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也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三是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相匹配的叙事话语尚未形成。

3.各学段教师队伍一体化程度不高

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也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然而,各学段教师队伍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一体化教育培训。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通常一位教师负责多个班级甚至年级的教学,庞大的工作量导致各学段教师“各自为教”“各自为研”,内部缺乏互动。二是缺乏一体化交流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较少。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无交集,没有一体化的交流平台,不了解相邻学段教师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三是缺乏一体化交流机制。高校同一学科的思政课教师间有集体备课机制,但不同学科间缺乏交流机制和配套措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关于升学内容、考试重难点交流较多,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视和引导。